序言
以青春之我,赴振兴之约。在这个火热的夏天, 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兖墨书声,济志前行”队一行赴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融入乡村生活,以支教点亮童真梦想,用调研探寻振兴之路,凭行动传递山大关怀,圆满完成了以成长营支教、主题调研、希望小屋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任务,在兖州大地上书写了属于山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童心筑梦:启智润心成长相伴

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聚焦村镇儿童成长需求,四位队员在小孟镇体仁察社区精心策划的的暑期成长营中,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个人特长,精心备课,认真复盘,及时调整,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兼备的“知识盛宴”。
探秘自然,叩问历史:从引导孩子们细心观察“花的秘密”,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到追溯“神奇的甲骨文”,揭开汉字源流的神秘面纱,激发孩子们对科学与历史的浓厚兴趣。心灵导航,健康护航:心理健康课“情绪大作战之与焦虑和解”,教会孩子们识别情绪、管理压力,传递积极心态;同时开展的“游戏世界探险家”,则致力于引导孩子们养成健康的娱乐习惯,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安全为本,强健体魄:“用电安全”知识科普声声叮咛,为孩子们的生活筑起安全屏障;“体育知识启蒙”则通过生动的教学演示,向孩子们传递运动健康的重要性。动手实践,探索真知:课堂不止于听讲,更在于动手。“文物的正确打开方式”后,孩子们亲手折叠青铜鼎模型,感受历史厚重;“神奇的毛细现象”课堂上,纸张花朵在水中缓缓绽放的趣味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四天的陪伴短暂却珍贵,队员们生动的演绎与真挚的关怀,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点亮了乡村夏日的梦想星空。
二、足迹丈量:寻访榜样问道乡情

紧随支教活动,实践队马不停蹄地展开第二阶段一主题调研,深入挖掘小孟镇的文化底蕴与发展脉搏。
01 、访榜样家庭汲文明力量
在梁家村,队员们有幸拜访了省级文明家庭-李天贺家庭。通过与家庭成员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在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热心公益等方面的感人事迹。李天贺夫人刘进范女士分享的知青岁月与情怀,将队员们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现了老一辈建设者对乡村的深情奉献。在李天贺老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梁家村知青之家和特色唢呐文化馆,实地触摸历史印记,感受新乡村蓬勃发展的风貌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赓续传承。
02 、察基层医疗感民生温度
走进小孟镇卫生院,队员们深入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运作实况。通过与医护人员的交交流,详细了解了卫生院在疾病预防宣传、特别是针对当地老龄化人口的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等具体工作。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现代科技成果赋能基层医疗、切实改善民生的成效,更被基层医护人员扎根乡土、默默奉献的人文关怀精神所深深打动。


调研之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对国情乡情的深刻体认。榜样的力量、文化的传承、基层的坚守,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
三、产业探寻:解码振兴感知活力

第三阶段,实践队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议题,在小孟镇团委书记霍腾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和特色基地。
01 、探秘“姜”山,看“土特产”大文章
队员们实地参观了当地的生姜冷藏库,详细了解了小孟镇生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形成几乎“零风险”的成熟运作模式,合作社的成功运作不仅保障了姜农的稳定收益,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种植行列,更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的盘活利用。


02、走进“菇”房,叹“闲资源”巧盘活
在当地菌菇种植基地,队员们又发现了小孟镇的另一项产业创新--利用外出务工人员的闲置农房进行菌菇种植。这种“闲房变菇房”的模式极具智慧:既高效盘活了闲置的房屋资源,让种植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又为村庄内的留守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创收的机会,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这两大产业的成功实践,正是小孟镇立足本地资源、勇于探索创新、激活内生动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力量所在。
结语
躬行实践,笃志济世。“兖墨书声,济志前行”队的队员们,以支教为笔,绘就童真梦想;以调研为尺,丈量乡情脉动;以关爱为火,点亮希望之光。他们在小孟镇的田野课堂中“自讨苦吃”,在服务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深入基层中厚植家国情怀。这趟充满墨香书声的“兖州行”,既是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也是山大学子响应时代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伟业的青春回响。队员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深刻的思考返回校园,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