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主干专业-电厂热能动力和内燃机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现已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为国家一流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为新工科专业。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环境热工过程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碳减排技术与资源利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专任教师队伍有院士1人,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31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6人。其中,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的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的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1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1人,山东大学杰出青年1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6人,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12人。五十多年来,经过数代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学院为我国能源工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各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动力设备广泛用于机械、电力、石油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保证动力设备高效、安全和低污染运行,是能源与动力学科主要研究内容。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招生始于1958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设有国家及省部级平台10余个,采用能源动力类大类招生和模块化培养模式,包括先进能源与智能系统(能源A)、智慧能源与人工环境(能源B)、先进动力与智能车辆(能源C)三个模块。60余年来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专业特色,专业地位与综合实力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专业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对接国际,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具有国际视野,以及自主学习、组织管理、交流协作、创新创业、工程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本科专业。

主要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创新理论与方法、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燃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等。专业限选课模块课组包括(1)能源A:泵与风机、能量转换理论与设备、先进能源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热工智能控制系统等。(2)能源B:能量转换理论与设备、热力系统与供热工程、智能原理及设备、人工环境工程等。(3)能源C:发动机构造、汽车构造、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汽车理论等。

实践教学:主要实验包括传热学实验、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控制理论实验、测试技术实验及有关专业课实验。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程训练(金工,电工)、节能减排创新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另外实践性环节中还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计划和拓展培养计划模块。各模块方向的实践环节学分占比超过30%。

学制学分:4年,180分(包括160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20分的拓展培养计划)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山东大学于2008年开设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按照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模式办学。该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对接国际,课程设置突出学科交叉,重视实践环节,强化双语教学,突出国际化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源环境交叉的创新性研究型人才。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按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模式办学,毕业生有30%将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健全心理和强健体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合作意识的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根据近五年数据统计,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比例超过73%,出国深造比例超过24.8%。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能源环境交叉复合专业、注重对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培养,围绕“引领性、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推进专业特色建设,2019年入选首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主要课程: 工程热力学(双语)、流体力学、传热学(双语)、热工测试技术、工业生态学(双语)、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双语)、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双语)、能量转换设备及原理、热力系统、泵与风机、多物理场建模与仿真(双语)、Matlab工程应用、可持续发展前沿讲座等。设置能源类、环境类、研究类选修课组。特设节能减排创新训练、创新理论与方法、创新拓展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类课程。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时代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采用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办学、全过程创新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等多种培养方式,通过“产-学-研-赛”深度融合,突出科研导向,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实现人才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具备能源、物理、化学、材料等多学科宽厚基础理论,能从事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及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管理等工作的新型工科高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能源物理、能源化学、能源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质利用技术、氢与氢能、燃料电池、储能原理与技术、风能利用技术、能源系统及互联网、多物理场建模与仿真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专业

储能是支撑我国能源革命的重大关键技术。面向国家能源转型期对储能的重大需求,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具备与储能相关的能源、电气、化学、物理、材料等多学科宽厚基础理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多学科综合知识,能从事储能及其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新型工科高端人才。专业将秉承“多学科交叉融合、全过程创新实践、校企间协同育人”理念,培养新工科人才。专业将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扩大专业开放度;同时,大力实施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战略,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储能专业建设。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材料科学基础、能源化学、电气工程基础等; 新能源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储能、氢与氢能、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能源系统及互联网、半导体物理基础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8-2020 山东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邮编:250061

电话:0531-88392701 传真:0531-88392701

[ 网站管理 ]

  • 山大能源与动力工程

  • SDU微言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