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校园之中,有着这样一位杰出学者,他从本科入学到留校任教,与山东大学相伴二十七载,见证了山东大学的变迁发展与全面图强,也亲历了动力工程学科从传统机械领域向智能化、低碳化的转型之路;他专注核心技术的突破前沿,从发动机的技术难题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变革,始终走在产业实践一线;他兼具国际视野与热忱担当,以亲身经历引领青年学子,深深扎根教书育人一线。
白书战,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校企联聘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曾获史邵熙人才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余国家省部级课题项目10余项。
研路启潍:从企业难题里“炼”出科研成果
“如何开始科研工作?我的答案藏在硕士期间和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的合作里。”面对科研入门的疑问,白书战教授的回忆格外鲜活。彼时,他与两名研究生跟着李国祥教授,聚焦潍柴发动机配气系统出现的问题,一步步完成产品建模、方案设计,最终帮企业攻克了难题。
这份扎根企业一线的经历,让他读懂了科研的“本质”:不是从文献到文献的闭环,而是“从产业需求中来,到实际应用中去”。“当仿真结果真能解决企业问题,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那种自豪感,让我坚定了‘问题导向’的科研路。”而这次起步,也为他后续的科研成长打下关键基础——他带领团队跳出纯理论研究的框架,始终以“企业问题”为起点,先收问题、再找瓶颈、最后定课题,让科研成果落地更快,也让学生成长为“懂产业、会科研”的实用型人才。
如今,他的“产学研”版图已覆盖整个山东动力产业,从潍柴到济柴、淄柴、重汽,再到多家零部件企业,技术共享、协同进步已成常态。“山东动力产业是科研的‘肥沃土壤’,我的工作就是做‘桥梁’”,白书战教授说。连接高校技术优势与产业实际需求,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才是科研持续成长的核心逻辑。
锚定“双碳”:在能源变革中找平衡、寻突破
“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动力变革,是挑战更是机遇,而白书战教授的研究始终紧跟国家战略、贴近民生需求,在传统能源升级与新能源探索中稳步前行。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只要技术在不断革新,产业就会有无限的生命力。”在他看来,传统内燃机绝非“过时产物”,通过技术革新仍能扛起“双碳”重任。内燃机的碳排放取决于燃料和热效率,氢、氨等零碳燃料在内燃机上应用就不会产生碳排放。他和团队参与潍柴动力氢内燃机研发和高热效率发动机的技术攻关,2020年首次将柴油机本体热效率提升到50%以上,随后接连突破至53.09%,目前正在向54%冲刺,看似只有1%的提升,其背后需攻克燃烧、智能控制、热管理、排放、可靠性等多领域技术瓶颈。而热效率每提高一点,就能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双碳”目标落地注入关键力量。
在他眼中,“双碳”从不是抽象的战略,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空气质量变好、雾霾天数减少,背后是排放控制技术的持续突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充电设施随处可见,是新能源技术走进生活的生动体现。“科研的价值,既在于服务国家大目标,也在于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白书战教授指出,科研者的报国就是把自己的研究融入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白书战教授始终认为能源转型不能“一刀切”,既要“立”好新能源、深耕动力电池技术,也要“守”好传统能源、推进内燃机低碳升级,力求“多条腿走路”的平衡。这份坚持背后,是科研者“把研究融入国家战略”的报国初心。
即便成果丰硕,科研路上的难题从未间断。“技术瓶颈与产业化平衡”“政策法规升级压力”“节能与减排的矛盾”……尤其是“国七”排放法规制定带来的更高技术要求,以及节能可能加剧氮氧化物排放的困境,都是他和团队当前全力攻坚的重点。而直面难题、扎根需求,正是他科研之路的不变底色。
回望来路:从学生时期的“三个突破”启航
白书战教授于1998年进入山东大学动力工程系热力发动机专业。初涉该专业时,他对“热力发动机”的认知,仅停留在“与汽车、机器相关”的浅层层面;但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这份认知不断深化,他对该领域的兴趣愈发浓厚,深耕于此的种子也悄然埋下。大学四年里,他始终以勤学务实为准则,成绩优异却从不懈怠,始终朝着更高的目标稳步前行。为攻克英语难关,他常熬夜至凌晨刷题,就连走路时也会用随身听练习听力,“努力并不一定会有预期的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是他的坚定信念。“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努力,只有努力之后才会有进步”,这句话更是他求实刻苦度过大学时光的真实缩影。
2002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校读研,开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内燃机领域,持续夯实专业功底。2007年,机遇再度降临——受国家能源基金会资助,他前往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开展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师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赵华教授。这段经历,成为他科研道路上至关重要的“能力锤炼期”。谈及此,他用“三个突破”精准概括成长:外语能力、自主科研能力与研究视野的全面跃升。
全英文的科研环境,成为白书战教授提升外语能力的“实战场”。他不仅实现了外语文献的顺畅阅读,更能与国外专家就技术细节展开深度探讨,为后续国际学术交流筑牢根基。也正因这番经历,他后来指导学生时,总会反复强调:“英语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但这个工具必须用好——二手翻译永远比不过自己读懂文献。”
若说外语能力的突破是“工具升级”,那自主科研能力的淬炼,便是一场“思维重塑”。在当时的留学学习中,从实验方案设计、设备与零部件的筛选采购,到实验室搭建与调试,每一步都需亲力亲为,处处皆是挑战。他也在此过程中深刻领悟:科研从不是“按图索骥”,而是“在迷雾中探索方向”,这份历练更让他彻底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最关键的是,国外的研究与国内课题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互补”,白书战教授曾这样解释。他在国内的博士课题“汽油机冷启动排放控制”,与国外从事的缸内诊断研究一脉相承,将国外习得的新研究手段,与国内专长的CAE仿真技术相结合,不仅让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事半功倍,更为后续搭建相关光学诊断平台、深化领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人为责:给青年学子的“成长指南”
作为深耕教育一线的导师,白书战教授结合自身经历,给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提出建议。在他看来,大学阶段的成长,关键在于“宽口径、厚基础”——打好基础,找准方向,主动实践。
谈及工科学子普遍关心的“英语、数学、专业课的排序”问题,白书战教授给出明确答案:“三者同等重要,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他结合科研与教学经验进一步解释:数学是研究路上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后续开展仿真分析,还是探索智能控制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理论的支撑;英语是打开“国际视野的窗口”,想要紧跟行业前沿动态,就必须能读懂一手外文文献,能与国外专家顺畅交流;而专业课则是工科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牢牢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未来涉足交叉研究时,才能找准核心,不偏方向。
面对当下“学科交叉”的行业趋势,白书战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绝不能盲目跟风。”他举例说明,目前多数专业都在推进交叉融合,但交叉的前提是“扎稳本专业的根”——比如能源动力类学生,首先要吃透传热学、流体学、热力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再去学习AI等交叉领域技术,否则没有根基的交叉学习,终究是空中楼阁。
“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这正是白书战教授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以科研为笔,践行报国使命,深耕动力领域的实践,推动高校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动力产业的升级迭代,注入了山东大学的力量。他以育人为责,传递成长力量,带着对学子的关怀,用自身经历为青年学子照亮成长之路,培养出一批既“会科研”、能深耕技术,又“懂产业”、能对接需求的优秀工科人才。他以坚守为证,书写山大情怀。二十余载与学科共成长,不仅见证了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的发展壮大,更用自己的担当与付出,诠释了一位山大科研者的家国情怀。
文/冯奕诺、张远、李永卫,图/季艳、冯奕诺,视频/学院融媒体中心,审核/李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