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主办的“零碳科技 绿色发展”核-储-材-环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以“展示博士后创新成果,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探索前沿领域协同合作”为核心目标,以“先进核科学与技术—低碳能源供应与储存—绿色材料研发—环境可持续性”为主线,为青年学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党委书记辛公明,副院长韩奎华、白书战,院长助理王栋,青年学者王恩宏共同主持论坛。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事部副部长于东晓、发展规划与深化改革部副部长王利戈、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守宇先后致辞,为论坛拉开序幕。

于东晓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博士后工作的发展成效、培养体系与支持政策,强调博士后群体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国家战略人才的“储备军”,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关键作用,勉励青年人才勇破学科壁垒、坚守学术初心,以青春之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王利戈从学校战略发展全局出发,指出本次论坛聚焦能源动力、核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交叉前沿,与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方向高度契合,期望以论坛为纽带,进一步强化学科布局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助力学校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王守宇结合自身博士后经历,分享了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感悟,提出“博士后阶段是实现学科交叉突破的黄金时期”的观点,呼吁青年学者充分把握机遇,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为零碳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入创新动能。

特邀报告环节,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胡艳军带来了题为“固体回收燃料高温热化学转化利用的基础研究”的精彩分享。她指出,有机固废循环利用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与碳中和战略落地的核心路径,系统阐释了热解气化过程中关键组分交互反应机理与异质组分热迁移转化机制的内在关联,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热解气化动态耦合焚烧的分级提效热转化技术”——该技术成功破解了传统焚烧工艺热流分布不均、稳定运行性差等行业痛点,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此外,胡艳军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基金项目申报经验,鼓励青年学者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深耕研究方向,秉持刻苦钻研精神,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久久为功。

主旨报告环节亮点纷呈,多位青年学者聚焦零碳科技细分领域的前沿探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东京大学核科学研究中心刘伏龙副研究员围绕“6He+核反应的弹性散射与双中子转移实验研究”,展现了核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哈尔滨工程大学卢莉莉副教授针对“船用微喷引燃甲醇发动机开发与性能优化”展开深入解析,为船舶动力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参考;中山大学助理教授张广鑫介绍的“快时间gamma阵列”技术,为核探测领域创新提供了新思路;青岛理工大学讲师杜振兴分享的“纳米改性高稳定泡沫混凝土泡沫剂设计与性能研究”,为低碳建材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在博士后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14位优秀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依次登台,围绕核能源利用、储能技术创新、环保材料研发、低碳循环经济等关键领域,分享了最新科研进展与创新成果,展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潜力。论坛闭幕式上,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守宇为张怡、赵莉、李志杰等7位表现突出的报告人颁发“优秀报告证书”,以表彰其在学术分享中的出色表现。

作为一场聚焦零碳科技的跨学科盛会,本次论坛紧扣“零碳科技 绿色发展”核心理念,通过特邀报告、主旨分享、博士后交流等多元形式,打破了学科间的沟通壁垒,促进了能源动力、核科学、材料工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思想碰撞与技术融合。论坛不仅为国内外青年专家学者、博士后及优秀博士群体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推动了产学研用深度对接,为零碳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将持续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汇聚创新资源,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美国石溪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美国石溪大学东大学、山东大学等16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19位专家学者、优秀博士后代表参加论坛,100余名师生现场参与交流。
(文/王胜杰,摄影/刘濛宁,审核/王小平、李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