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中石协·北石机械·宝石管业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我院研究生共有四支队伍入围现场决赛,获得全国一等奖两项和全国三等奖两项,我院宋占龙教授和崔琳教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我校获优秀组织奖。



在宋占龙教授和逄颖平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张宝旭、孙晨、杨忠源、任菲、黄浩组建的“硫转先锋”代表队以“硫转乾坤——微波等离子体高效分解硫化氢制氢联产硫磺装备”为参赛作品,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团队作品提出“微波等离子体分解H2S的多效应协同策略”这一新思路,核心目标是实现H2S高效转化为氢气和硫磺,通过放电介质的优选及工艺优化,实现宽浓度范围大气压条件下微波等离子体的可控激发和稳定维持。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直接适配油气田H2S全浓度波动工况,为酸性油气田提供“污染治理-资源回收”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油气开发从传统高耗能脱硫向低碳资源化转型,契合“双碳”目标下能源装备绿色化发展需求。
在崔琳教授指导下,研究生郭曦、明莹、韩承瑜、王欣组建的“精测智控”代表队以“基于亚硫酸盐含量的湿法脱硫氧化系统智能调控关键技术及装备”为参赛作品,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该装备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脱硫浆液中亚硫酸盐异常问题,为浆液品质恶化提供预警,而且能够为氧化系统提供直接的调控依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实现氧化风机的智能调控与低耗高效运行,以及对氧化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估。该技术不仅解决了现有人工检测方式无法实现脱硫浆液中亚硫酸盐连续测量和氧化风系统反馈调控不精确等问题,实现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而且也能为脱硫氧化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安全节能运行提供技术支持。该装备目前已在300 MW燃煤机组开展了工程示范应用,企业评价良好,正积极开展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工作。
在王子良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生王文硕、史甲昌、王晓龙、林园园组成的“绿能炼金师”代表队以“点气成金——微波放电等离子体辅助沼气高效裂解制备少层石墨烯装置”为参赛作品,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团队作品提出“微波放电等离子体辅助沼气高效裂解制备少层石墨烯”这一新思路,核心目标是在绿电驱动下实现沼气(CH4/CO2)高效转化为氢气与高附加值少层石墨烯,通过多模-单模微波协同、梯度温控及三级气固分离工艺,完成宽浓度范围、常压工况下的可控裂解与产物精准调控。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直接适配农村分布式沼气、油气田伴生气等全浓度波动工况,为可再生能源基地提供“污染治理-资源高值化回收”一体化装备方案,推动能源开发从传统燃烧/重整高碳路径向低碳-负碳材料化转型。
在王旭江副教授和王文龙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生袁小慧、谢冰冰、林翔、孙德强、杨世钊组建的“温固智新”代表队以“温‘固’‘智’新——绿色智造赋能装配式建筑保温领航者”为参赛作品,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团队作品面向建筑节能降碳和固废资源循环的双重国家战略需求,提出机器学习+数字孪生赋能构建固废协同高效制备保温建材智慧决策平台,构建起多源固废→SAF胶凝材料→高性能保温材料的技术链,实现了多源固废的快速精准配伍,建筑保温材料低碳化设计、定向泡孔强化和性能集成优化。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为建筑工业的节能降碳与“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关键材料解决方案。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大赛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于2014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旨在打造研究生创新交流实践平台,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满足国家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本次大赛共有2435支队伍参赛,决赛团队通过展板(实物)展示及现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比拼。最终共有来自31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参赛队获得一等奖80项,二等奖150项,三等奖496项;“能源装备创新实践之星”3个,优秀组织单位62个,优秀指导教师78位。
(文:孙晨/图:各参赛队伍/责任编辑:刘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