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上的那次采访带给笔者带来了不曾体验过的愉悦感:晚饭后,研讨室,五个人,小方桌,从七点半到九点半,那样畅快潇洒的言谈、亲切大方的交流——回忆起来,谈笑风生,感慨万千。
苏宇晴,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2017~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山东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被评为山东大学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17级优秀共青团员、“新生杯”辩论赛最佳辩手等,现任能动学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院女篮队长、女排队长。
入学在兴趣,为学求广泛,治学求精深
国奖答辩现场,苏宇晴以地道流利而铿锵有力的英文开场,给评委和在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接受采访时,她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怎样与英语结缘。最初是老师的引导激发了她学英语的兴趣;初一在英国,又因为不知道怎么用英语回击而隐忍,即刻下定决心:“迟早有一天会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去跟他们做一个平等的交流”;曾经在泰晤士河上坐船游览,跟西班牙人用蹩脚英语交流,虽然有障碍但很快乐。“其实真正交流起来不需要太多高级词汇,用英语交流是件特别简单的事,只要你想”。此外,苏宇晴还说,英语是一个工具,英语突出也许不是一个让你出类拔萃的优势,但如果你没有,一定是自己的劣势。
问及专业的选择时,苏宇晴干脆地回答道:“报志愿前我就想好了选择工科,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工科。”在她看来,工科是一个很踏实的门类,要求掌握的东西多而杂,恰好与她广泛涉猎的性格相合。能源,是与很多专业交叉的学科,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更是如此,相比能源,更多了一层能源与环境的交叉。它既利于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面,也会在未来决定深研方向时给自己很多选择。选择能动,符合个人兴趣,也适合自己。
进入大学后,苏宇晴对校园各项活动展开多方涉猎,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并取得不凡成绩。目前,她多次参加辩论比赛,斩获“新言新”校级四强、“山大杯”三等奖、“联合杯”三等奖与“新生杯”冠军及最佳辩手。她对辩论经历印象很深刻:“辩论使人心胸宽广,更包容地去看待每一个观点。”参加辩论难免会遇到心证和持方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需要搜集更多资料以证明持方观点的合理性,并使自己信服,最后就会发现自己先前的视野很狭隘。此外,“不做准备的反驳多是无效反驳”,苏宇晴强调了准备之于辩论的重要性。她还带领院队女篮、女排参加了各项校级比赛,获得多次山大杯系列先进个人表彰。
关于课业知识,苏宇晴也毫不懈怠,她说:“我不希望我的大学只有学习,但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放弃课业学习。”苏宇晴也确实用成绩践行了这句话: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分608,大一全年全年绩点位列专业第三,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苏宇晴还参加了节能减排大赛并获得校级三等奖,在大一假期期间,加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彭继华教授的合作团队,个人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高效自知,从容不迫
苏宇晴是班长,也是班助,同时担任院会体育部部长、院女篮队长、院女排队长,在常人想象中,任意一项学生工作便足以令人焦头烂额,而苏宇晴却能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兢兢业业,从容不迫。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学生工作就是给自己的优秀加分。”对于学生工作,苏宇晴一直坚持“陈力就列,不能则止”的观点,在接手工作前,一定要为自己的能力划一个界限。有些人会习惯于把很多任务揽到自己身上,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哪里。谈到工作效率,苏宇晴说:“我做事情很快,而且给到我的东西,我不喜欢拖沓,总希望尽早完成。”这在年轻人拖延症成疾的当下实属珍贵。身担多职,偶尔也会左支右绌捉襟见肘。比如作为工生基班助协助成立班级时,恰逢院运会筹备期,又要准备答辩,还有忙碌的学业……临近崩溃时,她会找朋友倾诉,但通话的最后一句总是“其实所有事情都是考验我,我还是要好好干”。苏宇晴还谈到了一个细节:“在做工生基报名统计时,我突然从152个人中发现了一个人竟然没有成绩,仔细排查了很久,才终于改了过来。当时我特别庆幸,心里直打鼓,万一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这么多人的报名就要作废。从这以后我就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复查,越是忙不过来就越应该一丝不苟,因为这种时候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是致命的。”
苏宇晴对待学生工作的态度一直都是紧张高效但一丝不苟,她说:“且不说其他,如果一个人能先把自己该做所有事完完全全做好,那已经是真的优秀。”目前,苏宇晴已被评为山东大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共青团员及部门优秀干事等,这些都足以证明她的工作能力之强。
独立成长,自信相伴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flag,我就是不能给广州人丢脸。”几句话聊下来,苏宇晴爽朗明快、独立个性的性格便显露了,灵动中总透有一股南方女生少有的劲儿。这与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苏宇晴的父母很开明,一直是放养式教育,尽力提供条件让她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包括她从小理财,六年级开始炒股买基金。“我是他爸,但我不能替他做决定。”苏宇晴在谈家庭时,分享了这句一直记在心底的话,她说那时父亲好伟大。早早独立的苏宇晴又不失细腻,“时常联系父母很有必要,我也有自己的方式,比如定期在家里微信群里发一些近期获奖的图片,让他们知道我过得很好。”
在取舍方面,苏宇晴很有主见,人们往往觉得从一堆东西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很难,“不妨从划掉不喜欢的开始”,这是苏宇晴的选择经。选择放弃在很多时候是源于心里的恐惧,其实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尝试过确实无法承受,另一种是对未知的恐惧。后者需要在心理暗示或外力推动下去挑战,多做尝试,苏宇晴坚信,“挑战未知的恐惧是很有价值的”。
与独立相伴的,是苏宇晴的自信。“国奖答辩后,经常有学弟学妹们私聊我,问我为什么那么自信,或者问我口才怎么练、英语怎么练,我其实没有什么好主意,只能说自信的根本来源是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因为我体验过、钻研过,自信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的确,国奖答辩中苏宇晴讲到的每一个职务、每一次工作、每一场比赛、每一个荣誉,都是当初那个敢选择、敢作为的自己打拼而来的,这便是他自信的源泉。
被问及偶像时,苏宇晴不假思索喊出了“库里”。本身瘦小的库里,从最初选秀时位次靠后,不被看好,到后来通过努力颠覆外界评价,更是成功证明NBA不再是一个仅属于大体格的世界。库里的厉害之处更在于他不是一个人厉害,而是时刻朝着让团队变强的方向去做。“其实往往你会发现,当你的团队有所成就时,你自己也早已小有成就。”苏宇晴的话言浅意深,醍醐灌顶。库里的身上从不存在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他的心里只有“球队”。苏宇晴的成就,或许便因为她的心底住着一个“库里”吧。
关于未来,苏宇晴表示,一定会继续深造,至于是否出国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定要做的更好”。她希望能为国家能源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因为就目前来讲,国外的工业生态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而基于历史等因素,国内在这一领域还比较欠缺。“起码国家以后在找人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我能站出来。”苏宇晴的话不禁让人想起《山东大学堂暂行章程》里“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人生大幸莫过于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理想同向而行,而山大的幸运莫过于拥有这样一些志在学术、志为国家的优秀学子。
“我觉得我学习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有些地方效率还是比较低。竞选国奖,是为了得到肯定。”苏宇晴这样总结自己的大一生活。过去的一年里,有遗憾,也有收获。回顾过去,所经历的磨难,都是成长;走到现在,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是在前行;面向未来,方向已经选好,细节点点完善。我们期待,一个更加优秀的苏宇晴。

(文/赵俊德、江凯旋、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