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初融,寒风依旧,黄叶满地,银装梢头。初见刘洪栋,他谦逊温和、平易近人。与他深入交流后,他的热情瞬时消解了所有严寒。
刘洪栋,中共预备党员,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校长奖获得者。现任山东省“青鸟计划”学院负责人、2018级A班班长、2020级班级助理,曾两次获国家奖学金,获宝钢奖学金、青岛银行社会奖学金、山东大学第二校园交流奖一等,获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校长奖的荣誉,刘洪栋谦虚地谈到:“校长奖作为山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自然竞争激烈,能够获得此殊荣,是我莫大的荣幸。但校长奖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因为三年来我能够得到这样的成长,离不开一起鏖战数日、数月甚至数年的队友,更离不开老师对我细心的指导和关爱,以及学院对我的培养,校长奖同样属于跟我一起奋斗过的同学、给予我悉心栽培的老师和学院。此外,这份荣誉也意味着一份责任,这其中蕴含着老师同学们的期待,而我也绝不能辜负他们,所以这也将成为我未来奋斗中的一份寄托。”
坚持不懈,勇担使命
深扎在心中“不负家国”的信念和对自身更高的标准要求支撑着刘洪栋将三年中的大部分时光投入到提升中去,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负能量的积攒也会让他心志动摇,不过身边的同学、老师,尤其是党支部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刘洪栋现属于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支部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坚持抓作风强基层,坚持党的建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我最忙碌和焦虑的时光里,支部开展的一系列党史教育活动不断给我输送正能量,无论是统一观看七一授勋仪式、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亦或是自学《中国共产党简史》,都让我意识到自己当前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初级的,作为一名党员是没有理由被这些东西击倒的,榜样前辈给我了力量。”劳逸结合是保持积极状态的良方,“爱国观影、有奖竞答等活动同时帮助我及时消解一些消极情绪,这对我能够坚持下来也有莫大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党员身份赋予我的责任和担当,坚持奋斗既是我应尽的责任,更是应做的表率。”一次次的支部大会提醒他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而这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坚持的核心动力。
学有所想,日有所进
谈及如何学习才能日有所进、精益求精,刘洪栋认为,“你的目标和计划可能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但你无时不应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刘洪栋自述,他在大一开始时,便树立了考研深造的目标,他专攻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在此期间,他的理念也逐渐产生变化,他认为考研或保研并不是关键目的,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才是最终所求。在保证成绩前提下,他投身学生工作、体育运动、科创比赛,他前往西安交通大学交流学习,帮助自己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回来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焦虑的,”回顾当时的交流生活,刘洪栋谈到,“一年不在,许多人都前进了,而我似乎还止步不前。”面对各项压力与挑战,他毫不畏惧。“披星戴月”可以很好地形容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于他而言,“知道为什么学习”与“知道怎么学习”一样重要,因为学习的道路上会面临无数选择,唯有学有所思才可正确抉择,日有所进才能聚沙成塔。
马克斯韦尔·莫尔兹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定位、制定合适的计划。
在采访刘洪栋时,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大一到大四对自身定位的多次转变。他能在每个阶段准确地找准定位,制定精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将每一份精力都花在刀刃上。一旦确定定位、调整目标,他又坚定地向前进发。
热心科创,踏实试验
刘洪栋在过去的大学三年里获得了许多科创荣誉,这与他的热情付出与勤奋踏实密不可分。他说,从高中开始,自己便对各种比赛里的科创达人羡慕不已。于是早在大一,他便积极地参与各种比赛。虽然专业知识和比赛经验尚有欠缺,但他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科创经验,在认知和思维方式、个人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他发现,在科创中所包含的知识十分广泛,这时候自学能力尤其珍贵。在不断地锻炼中,他为后来的科创、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三学年,他将全身心的精力投入进了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虽然过程十分曲折,但最后全国一等奖的荣誉抚慰了过程中的一切艰辛。
光鲜的勋章奖牌往往都是失败和汗水铸成的。提起自己的科创经历,刘洪栋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了一句,“一定要做好调研!”他的竞赛之路从未一帆风顺,大一时,自己引以为傲的项目竟在之前就已经有人做过,于是只能忍痛作罢;参加工程训练大赛时,他和团队在工程训练中心废寝忘食地准备了一个星期,但结果并不尽人意;准备复刻《Nature》杂志上的一件发明时,苦苦尝试了数月无果。任何人都会遇到失败,而失败后依然能保持热情、继续前进才有可能成功。
投身实践,认识生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深知这一点的刘洪栋利用假期时间完成了出色的社会调研。他进入乡村,去了解基层的能源情况。在他调研中的奔波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见识了生活的晴冷。
“当时的项目题目与结果并不一致,只是想去看看牲畜粪便与沼气的联系”,他这样回忆到,“所以我们小组先是设计了问卷,然后准备济南把有关小商贩的摊点问一遍。”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计划,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碍。由于环保治理,济南本地的商贩并没有饲养家禽家畜,也并不知道附近有哪些地方可以去接触这些东西。这令队伍很是头疼,看着一些成员渐渐打不起干劲,刘洪栋仍丝毫不敢懈怠。“队长是团队的主心骨,你若挺不直,整个团队就会溃散。”所以,他只能带领团队在网络上苦苦搜寻,最终他找到了一家做禽畜粪物沼气处理的企业。顶着难忍胃痛的折磨不断奔波,这一切终是有了回报,好心阿姨的帮助让他们直接联系到了企业经理,于是一切困难在瞬间瓦解了。他们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出色地完成了社会实践任务。“生活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好心人。”他笑道。
在沂蒙革命老区调研时,他与一位老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当他问及老人自己心目中幸福生活的样子时,老人脱口而出:“有水有电就是幸福生活!”这朴实的回答叩响了他对人生的更深的思考,也加深了他对自己“能动人”的身份认同。
他,仍在路上。
“也许过去的我确实了不起,但那已经过去了,人总是要朝前看的。”关于未来,刘洪栋做了很多打算,提升英语、预习知识、回报学院……校长奖于他,只是一个阶段努力成果的证明。放眼未来,他仍抱着客观、谨慎的态度。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一定能乘风破浪,向着梦想继续进发。

(文/曾赟、刘凌毅、林浩、房瑞 图/刘洪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