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点点,缀满夜幕,我们与刘鸿宇相约在实验楼的会议室中。刚推开门,刘鸿宇就热情地向笔者问候,灿烂的笑靥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几分钟的自我介绍,彼此便熟络起来了,刘鸿宇风趣幽默的介绍,彰显了他笑对生活、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刘鸿宇,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2018—2019学年、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担任2020级年级学科助教,参与2020级和2021级“成长计划”,获“优秀朋辈导师”称号,担任能动学院新闻中心部长,曾获挑战杯红色专项省赛一等奖,节能减排大赛国赛一等奖,2020-2021学年成绩位列专业第一,于大二学年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现担任2018级F班团支书,已推免至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当谈到什么是大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时,刘鸿宇说:“首先是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白自己为何而学习,无论是为了绩点,为了荣誉,还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你总得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从而摆脱高中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面对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刘鸿宇认为,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抓住上课的时间,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笔记问题上,刘鸿宇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套自己的记笔记的方法,就个人而言,他更喜欢课上简单地标注,认真听课,课后结合老师的课件,用笔记的形式构建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天道酬勤,百炼成才。大学中最不可荒废的便是学习。对于一些同学对课程知识实用性的质疑,刘鸿宇有着自己的理解。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培育一个掌握知识的大学生,更要培育一个会学习,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大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刘鸿宇还谈到学业上的一时的低谷和失意不应该是阻碍自己进步的理由,他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生动诠释着什么是“光阴不负赶路人”。
乐于奉献,敢担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当问到为什么决定入党时,刘鸿宇说:“真正让我产生入党想法的,其实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真正可以称为党员的榜样人物。他们或是优秀的学长学姐,或是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向党组织靠拢,是思想觉悟提升的体现,只有真正认可了党的理想,并愿意用自己一生为之奋斗,才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刘鸿宇积极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他是新闻中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部长,在新闻中心的两年时间里,他参与完成了学院的宣传工作,不忘学生工作的初心;他是班级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团支书,努力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他说:“一个人不能光想到自己的前途发展,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做一个回报社会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刘鸿宇认为在团队工作中,每个队员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身为队长,应该统筹规划全队工作,遇到困难时要能够顶住压力;身为队员,应该在团队中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为整个团队的发展考虑。一个团队,只有当大家都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才是团队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更快的达成目标。
用尽全力,无憾无悔
尽力了,人生一定会与众不同;努力了,永远都不会是空白。当问到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焦虑时,刘鸿宇说:“焦虑是谁也不可避免的,它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关键在于你对待它的态度如何。有时我也会听听音乐,看看风景去散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原因,如果是客观的,你就拼尽全力去做,这样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对得起你自己,如果你并没有拼尽自己的全力,不如意的结果自然会放大你的焦虑。”
谈到第二校园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时,刘鸿宇说:“当时快从西安回来时,发现自己的成绩与本校同学相比并不如意,我是感到焦虑的。”事实证明,他的焦虑转化成了促进他前进的动力,经过潜心苦读,他取得了专业第一的优秀成绩。他还讲述了在担任新闻中心部长的一些小故事:国庆假期期间,双节晚会、班级国庆活动、宣委培训会和若干新闻稿都阴差阳错的堆在一起,那段时间任务多、时间紧、困难大,但刘鸿宇并未因此降低自己要求,而是压缩自己娱乐休息时间,高标准的完成任务。披星戴月是刘鸿宇对自己的描述,迎着星光而出,伴着明月而归,刘鸿宇很好诠释了奋斗的含义,拼劲全力,不留遗憾!
刘鸿宇的大四依旧忙碌,谈到自己的大四规划,他说:“想多接触些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提前学习研究生的部分课程,打好自己的基础,但会更关注当下,走好现在的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他来说,本科生活只是他人生的起点,他将带着理想和信念,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览更遥远的风景。
心有阳光,向上生长;不屈不挠,必成栋梁。“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刘鸿宇没有去等待命运的安排,他紧紧把握着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荒废本科前三年的时光,始终乐观地面对生活,同时也温暖了身边的人,仿佛一团薪炎,焚尽路上荆棘,又不忘指引后人。

(文/谢平江、杜威、张菀仪 图/刘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