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时,初夏里闷热的兴隆山倒添了几分凉爽,在稍稍昏暗的灯光下,我们会见了这位优秀的学长,这虽是与学长的第一次会面,但却觉得十分亲切。
赵晨,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获得者,现已保送研究生至上海交通大学。在校期间担任本班科创委员。本科期间,共获两次山东大学学业二等奖学金,并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和组织志愿服务,曾获评优秀志愿者称号。
目光放远,万事可期
初见赵晨,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平易近人,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好像并非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长,更像是相识已久的好友。在刚谈起大学四年的时光时,他非常开心的和我们聊了起来自己的大学四年,他的脸上露着种种坦然之情。他回顾道:刚来到大学时,他也像每一个初入大学的新生一样,刚刚摆脱了高中繁重的学业,大学里的的一切都显得十分新奇。赵晨初入大学时也是如此,“大一时对大学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是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但到了下学期,便开始尝试着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来到这个专业更多是出于一种偶然,但赵晨却已做好了前进的准备,但度过一段大学时光后,他也和其他的大一新生一样陷入了迷茫之中,或许是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或许是迷失于周边的环境。赵晨开始着手于放眼未来,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于更多迷茫的大一学弟们,赵晨认为大一时最重要的便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的时候,可以首先去学习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为自己的未来留下更多选择。”在大一学习更多的科研工具,比如说一些软件的了解和应用,也是赵晨在课余之时经常拿来填补空余时间的事,即使身处迷茫,也会不断向前继续努力前行,想必这也是赵晨变得更加优秀的原因。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
赵晨很注重科创能力的培养,在第十届节能减排大赛中,他和他的团队针对高压线上的积雪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小组内部成员激烈的讨论,想要找到一种无需断电的,并且同时可以节约能量的方式来预防高压输电线结冰,最终决定利用红外线来进行除冰,红外线发射与接收装置能够有效隔绝电气干扰,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最后我们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作为本温控装置的电源,无须更换电池。最终课程题目为《一种具有预警机制的温控变压高压线融冰方式》,并获得校级一等奖,谈到创新,他认为我们在科技创新中承担最多的应该是宣传工作,而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从想法到实现,从寻找队友到学科交叉,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奖项,也同样锻炼了很多能力,他在一些项目中去担任队长时,要去协调各个队员之间的工作,以及去应对诸多的突发情况,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志愿服务方面,他作为主要队员,大一暑假与管理学院的同学一起亲身体验了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在济南的“阳光花园”敬老院进行帮工,最终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大二暑假参加组织了“赴甘肃和山东济南、诸城两地关于新时代古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实地调研”这一社会实践调研工作,亲自取了解各地的古琴文化的传承及其发展情况。最终获得校优,团队被评为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实践报告也被评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从这些不断的锻炼中,他也一步步的变得更加优秀。
白驹过隙,岁月不悔
在学习之余,赵晨也同要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和学生工作,他在班级中始终担任科创委员,积极与学校进行工作对接,鼓励班级科创氛围,并以身作则参与节能减排、创青春等多项赛事。对于学生工作,很多人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认为参加学生工作会浪费时间,在大学里还是应该侧重于学习,也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学习固然重要,但也应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学生工作则是锻炼的好机会。而在赵晨看来,他更倾向于后者,在初入大学时,赵晨是个偏向于内向的人,但通过去完成这些学生工作,可以锻炼很多能力,比如如何去与同学们相处和打交道。而在被问及如何处理学生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学习和学生工作总是会有冲突的,可能会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处理相关的工作,所以才更要合理的去安排时间,同时也需要自己去培养一种能在各个状态之间转化的能力,在学习工作之间合理的安排时间和精力。如今的赵晨已经即将完成他的本科学业,去奔赴人生中的下一个舞台。而他认为,经过了四年,相较于大一时那个迷茫的自己,他成长了许多,而大学四年一路走来,他有很多遗憾,但也有很多值得怀念的时刻,不管怎样,他都认为他的大学始终是充实而有意义的的。谈及要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时,他讲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学习,他认为在大一时学习很重要,只有在大一时打下学习的基础,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而在学习中,他觉得最重要的便是学好英语和基础学科,二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转眼间,四年的悠悠岁月已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无声无息的流失。然而,时间的流逝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收获,如今的赵晨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相信他一定会不断前行,变得更加优秀。

(文/杜金迪 图/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