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色盈盈、风光如画的五月,我们有幸在图书馆的一小方天地中见到了文质彬彬、才学兼优的杨子木。一张圆桌、三把椅子,他将自己四年来的时光娓娓道来。
杨子木,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曾任山东大学学生会学术部部长、能动学院新生班级助理;曾获山东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三等奖、校级特等奖、一等奖,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国家级三等奖,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曾被评为山东大学“社会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他现担任2017级交通运输班学习委员,已推免至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扎实学业,在日常生活里求真务实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成。“现在还能回想起四年前被山大录取时的兴奋喜悦。初入山大时觉得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希望能够尽快融入这种氛围。所以我努力学习,想着首先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子木如是说。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扎实学业为杨子木后来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直言,在大一时也曾对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不够充分,“当时我们班主任雷丽老师组织了一次班会,请2014级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分享了专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这次班会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意识到需要多方面了解信息,再对转专业加以考虑。”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在转专业时段来临之际他详细了解了学长学姐的毕业去向,多方面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最终坚定了在本专业待下去的决心。“我觉得如果肯花精力,啃一啃新生研讨课上分享的知识还是蛮有意思的。” 把细微之处做到极致,从每一堂课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心,自然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创新思维,于学生工作中锻炼成长
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真正的拥有自己。”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显著的不同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发展更为多元,大学生有更多可选择的发展方向。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去追逐自己个性化的目标。
谈到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杨子木提到了在校学生会担任学术部部长时的感受。“我做事情会以兴趣为导向。我想要为同学们做点什么,而且我自己本身也喜欢学术部的工作,以及在这里遇到的小伙伴们。”在任职期间,杨子木策划举办了首届“笔记达人秀”活动,邀请到了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担任评委,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活动效果。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热情,将构想付诸于行动、由想象回到现实,杨子木在学生工作中永远富有勇气并且充满热情。
脚踏实地,在科创竞赛里提升能力
科创是工科学生经常听到的,杨子木在科创方面同样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作为本科生能力确实有限,这时候我们可以发挥专业长处结合前沿科技做一些应用方面的创新。”杨子木建议大家关注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前沿政策和学术动态。
“学院举办的赋能讲坛既有助于增加对本专业的认识,又可以拓宽视野,或许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杨子木鼓励大家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比如说图书馆的资料、讲座。“非常羡慕学弟学妹们的本科生导师制。”在谈到科创方面的经验时,杨子木表示希望学弟学妹们多和自己的导师沟通,争取参与一些本科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拓宽视野、增加想法。这样就可以提前对科研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广泛了解科普性的知识,浏览往届优秀作品、汲取经验,作品是容易看懂的,留心创新点的来源。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新点。“软件不会可以学,知识不懂可以问,但是创新点需要自己思考。”做科创和科研还是有区别的,对于本科生科创而言,往往是面向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创造出一些实用的价值。杨子木建议低年级的同学去学习一些技能,比如C++、python等编程语言,之后找寻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好准备后就可以参加一些比赛。
肩负责任,于未来生涯中实业报国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有言:“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杨子木稍加回忆说:“大一入学时很多场合老师都教育我们,山大学子要有家国情怀,我们专业从事的很多一线事业都是面向国家需求的;比如现在我们常提到的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目标,探寻新的能源转化方式和高效率的动力形式是能动人的责任。”此时的他目光坚定,“我们能动领域有着一些所谓‘卡脖子技术’,所以需要我们年轻人在这个领域深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也注意到杨子木之前说的:“要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直博时选择了运载动力相关的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是有前景的、需要人才的、能够体现家国情怀的一个专业。
在每个时段都有侧重点,杨子木一步一步向更好的自己靠近。他大一时集中精力学习;大二时于学生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大三在科创比赛中闯出一片天地;大四投身于毕业设计、确定研究方向;他说:“在山大遇到了很多关注我、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我个人有很大的成长,在学习上也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经过了四年大学生活的锤炼,杨子木的心态更加平和成熟、有很明确的奋斗方向,对自己的能力有合理的评估,对未来的挫折也有了一些预期。“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比较感兴趣,二氧化碳这种工质在临界点附近独特的热物性吸引着我,接下来就是再接再厉吧,把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给做好,把现在遇到的问题解决好,向同行和前辈学习,更深入地研究的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
对自己热爱的事业永远热泪盈眶、一往无前——他就是杨子木。“希望学弟学妹珍惜山东大学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在大学四年里拼搏奋进、惜时进取,珍惜在山东大学的四年美好时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青年壮志,敢为不同。祝愿杨子木在未来的路上永葆热忱、万事顺意。

(文/杨紫琦、何晓源 图/杨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