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荣誉册 >> 正文
【优秀毕业生】马晓彤——以兴趣为灯,照科研之路
发布时间:2019-06-21 12:49:21    编辑:戴琛    点击:[]

马晓彤,一位来自山东大学能动学院的工科女博士,本硕博均就读于山东大学。曾获“山东省研究生省级优秀学生”等十余项奖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篇,参与多个项目研究。


195BF


Q:为什么在研究方向上你会选择CO2捕集这样一个课题?

A:当然是因为这个课题很有意义,我的大课题研究方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权威期刊《Nature》曾发布未来将备受关注的11大科研前沿领域,CO2捕集及利用被列为第一位。中国在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把基于CO2捕集的化学链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现在很多CO2,比如燃煤烟气中的CO2还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捕集并没有真正实现。我觉得科研就是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个还没有被解决,但是需要被解决,也确实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课题方向。很多时候我都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而感到自豪,因为它是成效可见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找不到适合的研究门路,而我却找到了一个合适、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这让我开心不少。

Q:你是如何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坚定走下来的?

A:自己对研究有兴趣,才会愿意去花时间、费心思钻研。如果自己对做的事没兴趣,再苦再累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实验室一般直到晚上10点都有人,大家都是自愿的,都希望能早点看到自己得到好的数据,都希望能出成果,都希望自己的课题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的课题组里的学术氛围很好。导师、师兄师姐或是刚进组的师弟师妹,大家关心的就是学术问题,平常交谈总会不自觉地聊到课题上,大家互相问问最近进展怎么样,好的思路借鉴一下,遇到问题的看看能不能讨论出结果。在每周一次的例行组会上,每个人都汇报各自进展与下一步计划,导师也会提出建议能让我们避免走一些弯路。 这种纯粹、求实的氛围对我影响很大。

说实话其实有一段时间我是动摇的。那段时间,自己课题一没有进展做实验不顺利就开始怀疑自己是适合读博士搞科研。后来还是靠自己的信念吧就是觉得这是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必须走完只能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然后慢慢熬到自己有了成果的时候。现在再回头看看觉得那样的纠结是正常的,当然也是能克服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说还是很值得的

Q:在读研期间,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或经历是什么,能说说吗?

A:让人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一些不很顺利的事和比较失意的阶段了。研一那时我的课题还没有完全确定,而我们大部分的课程都在研一上学期,因此我主要的安排就是上课然后课余时间看文献。很多人都说研究生对比本科生以及之前教育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自学,后者是被动接受的教学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其实在我看来,研究生不同于以前所受教育的最大的一点是范围——考试有考试范围,什么必考,什么不考,老师有时候还给划重点,但是到了研究生,我们的课题有时候是师兄师姐研究的延续,他们做了一部分,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有时候是老师的一个新项目,根据项目需求我们去研究一些内容。这些都是很宽泛的,很多课题往往只有一个研究目的,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都需要自己去寻找,这时候,文献给了我一个捷径。通过看文献,我们确实能以很快的速度了解课题。因此研一的时候,我有时间就看文献,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但是到后来就不那么明显了,因为英文理解的局限让我很难把一篇论文看透,不能深究,这个阶段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到了下学期,我意识到只看文献也没有结果,于是开始逐步做实验,内容是关于CO2捕集,我试着寻找一种可以重复利用且高效的CO2吸收剂,但是实验因为思路不清晰、计划不明确、CO2捕集量不好、循环性能不好等原因而失败了。暑假里我回想这一年,虽说看了文献做了实验但是没有实质性进展,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先说文献,看了一年的文献,回过头来想想却发现能记住的有并没有多少,我才发现这种没有目的、不分主次地大量阅读文献的方法是错误的;实验方面,我并没有做到及时整理,分析,及时计划,导致进度缓慢,只知道失败却没有发现问题;在与导师,同门师兄师姐的交流方面也并不及时。反思了这些问题,我开始去寻求突破,思考怎样去突破现有的实验条件框架达到更好的效果,怎样去突破现有的制备方法让成本降低。

Q:课题研究应该会让你很忙碌,这时候你是怎么协调自己的时间,释放压力的?

A:也算是忙里偷闲了,时间的话我喜欢列出每天的计划,完成后剩下的就是自己争取下来的课余时间了,算是给自己的一个奖励,有余力就做做的其他的事情,也可以出去散散步,或者安静地刷刷头条也行。

如果有一段时间事情很多、压力很大,那么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释放压力的方式,高强度阶段后的放松则会让人觉得整个人都舒适了。

Q:在研一时你对自己研究生生涯有什么规划么?能谈谈对以后道路的规划吗?

A:因为我自己的情况是本科保研本校,大四下学期就跟着我的研究生导师和课题组做实验了,所以更早的开始意味着我需要更早有自己的目标和确定的课题,所以也是一直摸索着,到底要做哪些内容,有什么样的实验思路,预期得到的结果等等。

以后的话,我会选择留高校继续做研究,因为我对研究还很是有兴趣的,并且有很多内容可以去做,技术上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总是让人有种自豪感与自我认同感。

Q:你在读研期间最大的改变或收获是什么呢?

A:当然是我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了,科研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承受挫折能力就是从不断失败中获得的。

然后就是我学会列出计划了,因为有时候手头的事情会变得很繁杂,有的东西很繁琐,不能马上就完成,写下来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会让事情变得清晰明了,并且在之后梳理这段时间的工作就可以防止忘记前两天做过的事情。

Q: 对师弟师妹们,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A:对做科学的人来说,有没有取得真正进步、有没有做出实质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在学术领域,你所有的言语都要严谨,要有逻辑,你要对你的言语负责。因为即便是一篇小短文,只要署上你的姓名,那都会代表你的立场与态度。

(图/马晓彤 文/马晓彤、刘鸿宇)


上一条:【读懂中国】史良君——风雨同行,师者不辍 下一条:【优秀毕业生】周航——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关闭

Copyright © 2014   EPE of SDU.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TEL:  0531-88392428  883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