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周航,瘦瘦高高,白净面皮,第一眼看上去,一副高冷男神的模样。没想到刚一落座,首先打开话匣子的却是作为被采访者的他。热情洋溢,平易近人,幽默大方,交谈愈深,便愈能感觉到他言语间透露出的那一股自信与阳光。
周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现任2015级制冷与低温工程热E班班长,曾获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级特等奖等,并连续三年获得山东大学一等奖学金。
心之所向,志之所往
周航说,大学四年,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真正热爱的东西。只有心中有所追求,才能扫除迷茫,找准奋斗的方向。而他所热爱的东西,便是科创。水面垃圾清理机器人、空中指环鼠标、电器待机自动断电插座、汽车喷涂机器人……他的履历表上,从来不缺少科创发明的影子。他大学生活的每一天,也从来离不开科创。大一时的他,跟我们一样,什么也不会,什么都不懂。但随后的三年时间里,他不断探索,不断钻研,遇到不会的就去学,遇到不懂的就去问。他用在科创上的时间甚至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还要多。每当遇到项目的瓶颈期或是攻坚期,他和队友们每每挑灯夜战,一直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候甚至熬着熬着天就亮了,他对科研的喜爱与专注可见一斑。周航在团队里的“专业方向”是3D图形制作,而这也是我们在本科阶段很难接触到的领域。当笔者正好奇他是如何接触并且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周航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他说,这其实也是当时科创项目的需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是不太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之后,就逐渐喜欢上画图,并开始尝试不同的软件和风格。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频频流露出对周航的羡慕和赞美之情,而周航只是粲然一笑:“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我想,这便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吧。
挚友同舟,乘风破浪
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周航总是经常提到他的室友,也是他科创路上最亲密无间的两位战友。几乎每一件科创作品都是他们三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三个人完美的团队协作。在这个团队中,周航负责图形制作,另外两个室友则分别负责电路与程序设计。每个项目的伊始,他们总是会先进行头脑风暴,然后从所有人的点子中选出最好的,之后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最后三个人的工作成果合并起来便是一个成熟的科创作品,几乎每一个项目或者发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每当来到一个项目的后期,一起刷夜早已成为他们宿舍的习惯。周航说,他很享受这种团队协作的感觉,享受这种大家一起拼搏的过程。当被问及三个人的小团队是如何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完成这大大小小二三十项的科创项目时,他则将其归功于团队协作所带来的效率上的提升。他说,因为是分工协作,队伍的每个成员都很投入,所以效率比较高,一个项目从开始到成型只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正是有了三个人的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他们才能够在科创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激扬风帆,一苇以航
心中有所热爱,又拥有杰出的团队,剩下要做的便只有坚持了。而周航身上则从来不缺乏“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品质。当谈及他的“垃圾清理机器人”科创项目时,他提到,当时的各种工程图、渲染图能出到十几版,还为此自学了安卓的软件开发系统,并专门开发了APP,用来操控该机器人。除了科创方面,周航在其他方面更是多点开花。每次暑假,他都会留校自学一段时间,少则二十天,多则一个月,晚离早归早已是假期常态;暑假社会实践,他带领一个十人的团队,主持“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专题调研”,获得“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省级二等奖;除此之外,他更是抽空自学SolidWork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积极阅读统计学方面书籍,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当被问及以后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理想,周航的目光立刻变得坚毅起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研究生阶段训练技能,增长才干,继而追求自己的科研理想,探索前沿领域,在将来有所作为,有所奉献,这就是我的理想,周航如是说。他说,科创即如学习,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的点子,更需要脚踏实地去干。从0到1是过程,从失败到成功是成长。周航谈到,他自己最近读了许多国内外的文献,发现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国内的统计学方法主要为文献综述类,主观性比较强,而外国的则以数学方法为主,明显要比国内难出一个档次。中国的书习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且出书的时间短促,质量就较差。他的理想是希望能让中国可用的文献多一些。他鼓励我们把英语的基础打牢,平时多读一些外文文献,体会不同思维观念对所学知识的看法,从而能多角度去理解所学知识,简化知识结构,更轻松高效地去学习。
周航在大学里始终秉持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他既能把一本吉米多维奇刷两遍,也会在闲暇时光把玩自己心爱的无人机。他笑着说,说不定哪天你们听到头上“嗡嗡”的声音,就是我的无人机飞过呢。最后,当谈到自己对大学四年生活的感想时,周航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多试试吧,看喜欢什么就去试一下,无论干什么都得钻一钻,试一试。”

(文/马方洲、朱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