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2016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能动学院第33届学生会主席、学院团委副书记,曾获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山东大学优秀班长,山东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国奖答辩会上的他西装笔挺,自信潇洒;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在周围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对于他自己来说,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切都只是刚刚好。
有种追求叫完美
从2014级5班班长到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会长再到能动学院学生会主席,这一路走来尽管有过无奈与失落的时刻,更多的还是收获、成长与感动。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一直是他认真工作的不竭动力。谈到工作,郭浩感触颇多,大一时担任班长是他学生工作生涯的开始,最初有过犹豫,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学长学姐的鼓励让他迈出了这一步。“担任班长确实使我成长了很多,因为始终有种责任感鞭笞着我,让我冲在班级的最前面,同时,我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每个人都热爱这个班集体并甘愿为她付出。”为了在班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次上课郭浩都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做好全班的榜样。他始终认为不管是作为班长还是学生会主席,更多是充当一个服务者的角色,自己应该多付出,以身作则,才能让他人信服。
工作的忙碌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对于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他回答:“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肯定是要放在首位,所以平时没有工作的时候,我都会在图书馆自习。大学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平台,学会安排时间,只有安排得当才能高效完成它,除了安排,还要有理性,带着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被问到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推荐给学弟学妹时,他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习的时候要抓重点,分主次。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好零散的时间,日积月累总会看到成果。“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郭浩这样评价自己。为了能去梦想的北大工学院,在学习上,他一直保持严谨的态度,课上听不懂的地方课下看老师的课件,不断地钻研课本,重复练习,他始终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凭着这股认真劲,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种感情叫兄弟
两年的大学时光里,郭浩已经和他的同学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情,大家由刚上大学的不熟悉,到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最终成为一个温暖的小集体,他很珍视这份情谊。说起宿舍,郭浩也十分自豪,因为他们宿舍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公用的,不分彼此。宿舍的牛奶也一直是供应不断,这一箱喝完了很快就会有人买来下一箱。兄弟给他的不止有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偶尔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兄弟的陪伴与鼓舞总能让他重新振作起精神。他平时爱看电影,这个爱好也是在他的好哥们的影响下慢慢培养起来的。每当有好的电影上映时,即使再忙,他们也一定会抽空去看,他喜欢美国队长,欣赏他对集体的奉献精神,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校园之外,他还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培训,印象深刻的是参加井冈山全国青少年教育培训,回忆起这段时光,他的语气里透露出一丝怀念,那是一次40多人的火车旅行,同行的伙伴们彼此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共同度过一段充实有意义的日子,结下深厚的友谊。过往岁月里,是那些旧友,使得原本单调的时光在回忆时也能熠熠闪耀。
有种成长叫独立
郭浩身上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便是自信与自立。自信来源于私下的充分准备,无论事大事小,他都会提前用心准备,确保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为了完成脱稿答辩,他无数次的练习,流利背下稿件后,又一遍一遍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纠正,从语气到表情到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最终成就了在答辩时面对台下观众评委依旧能够谈笑自若的他。自立与母亲对他的严格教导不无关系,小学三年级,他就已经开始了寄读生活,学着独自去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母亲一直认为男孩子要多去历练,多去闯荡,对他的要求从未放松,所以养成了他只要是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绝不愿意去麻烦别人的习惯。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初中时他有过短暂的叛逆期,也是母亲让他重新找到方向。如果说严母使他成熟自强,慈父则教会他生活。与父亲相处,更像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状态,父亲的宽厚随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使他在忙碌之余,也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对于未来,他始终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他一直奉行“人生在于尝试,追求永不止步”的信条,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也从未想过放弃,对于梦想,他有自己的坚持。
采访结束后,他匆匆赶去参加另外一个会议,眼前的生活于他来说,可能是忙碌的,但更多的是充实与满足。追逐梦想的他,正带着三分豪情,七分热情,走向远方。或许正如汪国真所说,如果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