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之后的兴隆山更加的亲近自然,夜晚的风阵阵袭来,吹散了心中的紧张。我们与赵俊德相约在实验楼750会议室进行采访。
赵俊德,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2018级第一批中共党员,现已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副班长,曾担任学院新闻中心分管主席等职务。曾获包括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特长奖在内的13项奖学金;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山东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等;曾获得“山东大学年度优秀团干部”、“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20余项校级荣誉称号。
行远自迩,追求卓越
面对学习,她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努力克服,在过去的六个学期中成绩均名列前茅,平均绩点位列基地班第二名。成绩的优异也带给了赵俊德心理上的压力,她曾这样回忆她大二的经历:“当时我拿到了国奖,在路上时常会有学弟学妹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经常被别人提及自己是国奖的获得者,这让我压力很大,总是害怕自己会退步。”但是她化压力为动力,不甘落于人后,把眼光放到当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最终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
赵俊德在本科阶段还辅修了法学专业,辅修法学使她能够做到文理兼修,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给了她机会去感受社会,贴近社会,深度思考,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升思维。她有着实业报国的理想,但她更明白应从当下做起,将自己提高到一种高度,以便更好地实现远大的理想。
充实自己,忙中有得
赵俊德是能动学院第37届主席团新闻中心负责人、山东大学学生会外联部干事、蒲公英支教队员,山东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国标队员等,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经历丰富。当我们问及她是如何分配时间时,赵俊德说:“每个人都不是永动机,每天只有24个小时的时间,当事情很多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每一件事做做到完美,我只能尽力去做。很多人觉得我似乎把每一件事都抓得还不错,其实大多数时间我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在默默地努力甚至挣扎。”这是赵俊德对忙碌的大学生活总结出来的感悟。在被问及身兼多职如何平衡时间安排时,她特别提到自己习惯于每天规划时间表,并且还向我们展示了她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面记录着她这一天的时间安排,密密麻麻的工作内容恰是她忙碌生活的写照,但每一条内容后面紧跟着的对勾又表明她有条不紊地应对了这些挑战。
回忆曾经的经历,她也为自己之前繁忙而充实的日子感慨万千。赵俊德提到,即使生活很忙很累,但最值的事便是加入了新闻中心。在新闻中心的学生工作中,她结识了许多朋友,不仅有和部门内成员们一起努力工作的日子,也有他们在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光。更有学长学姐给予了她学习生活上的建议,新闻中心给了她家一样的温暖。多次共同努力奋斗的时光建立起她与部门同事、其它学生组织成员的深厚友谊,虽然如今见面次数不多,但总是能够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而这些学生工作的经历,也使她的组织统筹、沟通交流等能力得到提高,在之后的许多重要节点都为其做了能力上的准备,使她能够从容应对各个方面的挑战。
挑战自我,载星而归
在被问及最初参加科创科研时的经历与感受时,赵俊德坦然承认自己大一时面对未曾涉及的科创领域其实不够勇敢,并没有积极参与。直到大二大三,她才鼓起勇气,迈出了科创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她便不再畏缩,积极参与到工作之中,努力学习项目需要的软件以及专业知识,最终跟随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给大一新生关于科创的建议时,她特别提到了要勇敢尝试。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建议道:大一时可以作为队员参与到学长学姐的项目中,迈出参与比赛的第一步,这样可以尽快了解比赛的框架,培养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并且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软件使用能力。大二、大三时就可以自己作为队长去参加比赛。她提到当时做科创时主要是寻找相关信息,要有意识和途径。在科研中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比如学会使用软件,对前沿有所了解。当然,比赛能够取得优秀成绩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关于团队,她认为,“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队人却可以走的很远”。在团队中不拖后腿,尽力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当自己是一个负责任、能让人信任的人时,其他人在需要时就会首先想到你,因为你之前所做过的事情就会让人知道你靠得住。同时,当自己足够优秀时,会有一群同样优秀的人向你聚集。对待科创一直保持热忱,推动着她在科创领域继续深造,也将取得更多的成就。
“大学像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前期有足够的积累才有机会在后期做选择,要勇敢尝试、突破自我,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是赵俊德对大一新生们的寄语。她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大一时广泛涉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取舍,逐渐明确自己的所念所想,坚定不移地迈向自己的所向所往。怀揣着坚定信念,不为逐梦路上的艰难所阻挡,不为一旁的风光所吸引,砥砺前行,素履以往。

(文/梁育彬、马存秀、杲建兵 图/赵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