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秋,来之俶尔,去也仓皇。一夜,秋风吹红了情人坡;又是一夜,霜花缀满了指头。踏着尚未消融的初雪,于百载故道执笔折梅、寻芳探幽,总有一种力量迢递千古,馈以君子之风、先哲之思,于是我们从怒海冰河里漂流觅渡,终在一方古苑里聚首。折梅寄雪,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与优雅的季节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杜若飞,一些遐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杜若飞,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2019-2020、2020-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现担任能动学院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曾获得第七届山东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届山东省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山东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高效自律,可至彼岸
对于学习,杜若飞认为要做到两点。一方面,他表示学习要注重效率。多学一个小时,少学一个小时并不会影响大学期间整体的学习效果,适当调节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提高效率,才会有大收获。他说:“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并不一定会取得等价的成果,付出与回报是否合理才是问题的关键。努力的确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更需要注重学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杜若飞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带来的效果有时比毅力大很多。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提升自己的有效约束力。把努力拼搏与适当放松融入生活作息,把这些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像刷牙洗脸一样变成日常的习惯,会远比用毅力来支撑的学习更可靠。把自己的生活作息好好固定起来,不是随性地被生活拖着走,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非常可观的进步。
精于科创,铸就未来
在科创领域,杜若飞颇有心得。他告诉我们,做科创,不要太过拘泥于眼前的事物,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眼界。从身边小处着手,以更长远的目光审视它,找到其更深远的意义与更有价值的目标,这才是科创的意义所在。
对于研究课题,杜若飞认为要关注科学前沿,开拓自己的思路和视野,看到世界一流科学家在做什么,自己能够有什么了解和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与科技前沿结合,与时代共振,才能真正地做出有用的创新,做出有贡献的项目。未来决定世界的方向,而前瞻者决定未来。民族复兴需要这样的新时代青年。
而对于科创思路,他给出了“耳听八方,专注其一”的答案。他说,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优势,我们身处山大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身边的同学、前辈、老师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有时候,可以同身边的伙伴集思广益,然后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接着去询问指导老师,取得更加专业的建议。最后,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后,便义无反顾地全力完成它,专注于这个方向,你会感觉有股劲在推着你走,你总想要解决手里的问题,而最后,你就真的解决了。平衡、坚定、兴趣与探索,这便是科创最有意思之处。
综合发展,放眼远方
不止是学习和科创,作为一名优秀学子,杜若飞拥有着许多的奖项,而他谦虚地说,我就是参加的活动多一些。对于他而言,付出时间去参加各类比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最后获得的奖项,更是在参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的提升。他说大学所培养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宽度”,杜若飞这样说到。因为这样的理解,他进入了成仿吾英才班。对于这段经历,他表示自己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也加深了对国家、对党的认识,个人确实获得很大提升。对于参与成仿吾英才班这件事,杜若飞是这样认识的,“这些东西或许不能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但是这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带来启示,洞悉事理,为我们处理问题、解决麻烦提供了很多的思路与方向,我觉得这些是专业知识以外更加宝贵的财富。”
同时杜若飞非常赞同要去多多参加活动,敢于尝试。大学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平台,所以相应的我们要去充分利用平台,积极参与,无论从比赛中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亦或者是学习新东西的能力,都是投入时间后的收获。这些时间的投入,看似是无用的,其实是在不同的方面提升着自己。所以杜若飞向我们表达了他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希望:勇敢迈出舒适圈,少年意气岂不可做千里风帆看!
崇德尚学,砥砺前行
在采访的最后,杜若飞说,“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始终清晰自己真正要什么,始终有一个坚定的方向,并不断地去追寻。人生是不设限的,一个不停前进的人,可以走到很远很远。”因此,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要勇于尝试,多去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信心。与此同时,要制定一个合理计划,明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同的道路,对于个人有不同的要求,要先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找到了目标后从现在开始准备,才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选择和余地。
智者无惑,行者无疆,杜若飞一直践行着他的座右铭。作为一名优秀的山大学子,他期望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砥砺前行,无问西东。相信大家在不畏险阻的前行过程中,能将所有苦难都化成风景,终将看尽长安花!

(文/杜威、彭诗尧、许祖豪 图/杜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