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第14期赋能讲坛
一、报告题目
国际科学前沿与国际大科学工程
——山东大学参加的太空粒子实验
二、报告人
孙锲
三、报告时间
2019年11月28日18:30
四、报告地点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教学楼4309
五、报告人简介
孙锲,工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国际合作联络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创新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际能源、生态与环境大会(ICEEE)发起人,组委会主席;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国际低碳城市与城市能源系统大会(CUE)等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组委会委员;国际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性大会(CPS)科学委员会委员。《Ener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pplied Energy》等顶级期刊特邀编辑,长期担任《Applied Energy》等十余份顶级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六、报告摘要
AMS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计划之一,也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永久性科学实验装置。AMS将在太空运行到 2028 年,以前所未有的超高精度,探索暗物质与反物质的存在。到目前为止,AMS已经收集了超过1480亿个宇宙线数据,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百年人类采集的宇宙线数据总和。AMS 的主要结果都与现有理论不符,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AMS最重要的结果是:
“探索到自然界中存在,但我们无法想象,前所未有的现象”
——丁肇中教授
AMS随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经历-40℃~+60℃温度周期性变化,极端热环境低温可至-90℃、高温可至+230℃,热系统是AMS各部件正常工作的基础。山东大学于2004年3月参加AMS项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粒子探测装置AMS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作条件保障问题。
自AMS被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以来,山东大学在程林教授的带领下,连续不断地记录和监控AMS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运行情况,承担了热控系统94%的运行控制任务。AMS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了8年多的时间,成功地经历了各种不同极端条件的考验,满足了AMS实验各种严苛的需求。
七、主办单位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