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荣誉册 >> 正文
【国家奖学金】于文龙:不泯赤诚心 难舍山大情
发布时间:2016-10-23 13:09:05    编辑:张欣 罗文旎    点击:[]

国奖答辩上西装笔挺、朝气勃发、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这是于文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

大三学年综合成绩第一,监管会主席、学生会副主席、栖梧文学社副会长、班助、两班班长,节能减排一等奖、无碳小车三等奖……这些都是笼罩在他头上的光环。退却光环,他也是从迷茫走向稳重的普通人。

在约定地点见到于文龙时,他干净利落的打扮搭配一脸阳光的笑容,略带羞涩地跟我们打招呼。

点滴积聚汇江河

说起学习经验,他一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基础是星星点点的雨露,点滴积累才能奔涌成一条长河。基础积累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道路。学习只有一条主河道,能否走得更宽更远,取决于自己是否能从旁侧开拓支流。他建议多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勇于尝试,发现自己的潜力。取得重要的证书也是证明自己的途径之一,进行学习和考试以凸显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技巧,巧力解决难题,学会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虚心请教,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纳思想的碰撞。学习实用的技能,让自己不止一技之长。

即使在确认保研到山东大学之后,于文龙对学习仍没有放松要求,他甚至开始自学研究生的课程。即使是周日,他还是会选择在接受完采访后跑去找老师交流。“越努力,越幸运。”即使在别人看来,他现在正是处于可以放肆“浪”的时候,他仍是脚踏实地,继续着自己的计划。

扶你蹒跚成健儿

他还唤你乳名作权益部,犹记你磕磕绊绊一步步前进。你还记得那划过脸颊的阵阵风雨吗?他的宣讲为你围起一片港湾;你还记得那硌脚的崎岖道吗?他用奔波背起你一步步前行……你以为他是饱经磨砺的引路人,其实他的肩还不那么宽厚,也是如你一般的稚嫩的雏鹰,踌躇满志准备一展英姿。他用微微的亮光照着路,路上是一片荒凉——这是无人涉足的地方,没有经验,更无前车之鉴。他牵着你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肩负着学习与工作的重担,疲惫不堪的时候只要看见你瘦弱的身躯,便什么都要扛下去了,再多的艰难险阻也难以磨灭他对你的热爱。至于亮光,就是对更好的自己的渴望。

这就是于文龙同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故事。他刚进入部门时,面临着人手不够和经验不足的难题,他和同伴坚持着克服了困难,将监管会扩大成初具规模的集体。谈到监管会,他一脸自豪,看着一个部门在自己手中成长是一种奇妙的经历,渐渐感觉到自己倾注的心血一点一滴凝聚成它的发展和成熟。

炼我心智如磐石

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就是山大能源与动力专业,他觉得十分幸运。提及刚进入山大的心态,他用迷茫来概括。面对崭新的环境和精彩纷呈的活动,未来的不可知将他拖进迷茫的泥淖,而后的忙碌给他上了一节寓意深远的课,随着经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他的内心渐渐变得坚定而明晰。于文龙在记者问道如何有精力参加那么多项活动时说道,“大学里除了学习,你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揣摩出学习是通向未来最平坦的路,所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领悟到个人精力有限,难以面面俱到,所以分出轻重缓急,兼顾工作与学习;感慨单打独斗终难成事,所以分工合作屡创佳绩……一寸一寸的进步积聚成千里的行程。

于文龙用幼稚、忙碌、发展来概括已走过的大学四年,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拷打,他收起不成熟的心态,积极争取机会,将自己磨砺成为足以抵挡风雨的人。

满中留憾亦为美

在假期里,他到即墨市政府实习,体验行政机构工作氛围,他感叹道:“这次经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重要性。”诚然,不同于学习、科研的环境需要用另一种心态去融入其中。除此之外,他进入本校研究所进行实习,在借宿宿舍、供暖不足等艰苦的条件下,增长知识是最好的回报。对于大多数人,暑期就是放松休息的时段,而他却把握住这段时间,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提升素养,完善其身。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经历丰富多彩、所获奖项众多……这样的于文龙也有觉得遗憾的事——支教。他在大学期间一直想去支教,让更多孩子认识到知识的力量,用自己的热血去感染他们,然而,由于到政府和研究所实习让他错失机会。就如婵娟不易满,璞玉难得全,留有遗憾才让这段大学经历更有意义。

我们总要融入社会的洪流,提前准备也是于文龙的经验之一,想要不被生活打个措手不及,就得摸清其中的规律,备足装备,才可跨越难测的激湍。

就是这样一颗笃定的心,一路不停的步伐,才走成如此优秀的他,未来不会止步于此,保研的光环也会逐渐褪去,而后又将面临茫茫无际的旅程,而这一次启程不再是大一入学时懵懂的少年,此时的他,是承载着时间的积淀和目标的动力行走的。愿你于文海畅游,龙翔神州大地。

感谢大学期间指导我的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于文龙

上一条:【国家奖学金】郭浩:既然选择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下一条:庞肖:珍藏过往,不忘初心

关闭

Copyright © 2014   EPE of SDU.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TEL:  0531-88392428  883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