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行律己身,诗书气自华
星期二的夜晚,是独属于兴隆山校区的风清月明。教学楼中漫出的人潮,熙熙攘攘的。默然的路灯映出悉心的执守,照亮莘莘学子因孜孜不倦而灼灼发光的渴求。一些学子选择卸下一日的疲劳,回到宿舍放松休息;而另一些则会选择继续钻研学习,踏着山里的微风,走进静谧的图书馆,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也正是在这个神圣的殿堂里,有幸采访了刚上完晚课,嘴角轻扬,眼眸明若星辰的赵俊德。
赵俊德,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第一名。曾在山东大学学生会外联部供职,现任2018级工生基班副班长兼生活委员,担任新闻中心记者团部长和山东大学学生国标舞社团团支书兼副会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工作表现,获评“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能动学院宣传调研先进个人”等,获得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学业奖一等、宣传调研一等奖学金等。
文理兼顾,学无止境
除本专业外,赵俊德辅修了第二学位——法学。她利用各周末及暑假时间学习法学,成绩位于辅修专业前20%。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去辅修法学时,她说到自己希望文理并重,选择辅修法学纯粹是兴趣使然。她不适应纯理科,所以折中地选择了工科,可又不想脑子里仅仅装着单一的理工科知识,想学些与文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于是,她选择了辅修法学这条道路。
每个学霸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赵俊德被贴上学霸的标签,也是如此。华罗庚有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针对大一新生普遍难以接受C语言这一问题,她说到:“C语言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接触这个新世界的途径——代码,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全新的,所以会觉得很难。关于C语言的内容,大概在大一上学期近五分之二的时间里,我都是听不懂的。大约在期中考试前,我下定决心,从课本的第一页开始一步一步学习C语言,开始时还是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之后慢慢地就跟上了老师的步伐,课上没弄懂的问题,课下也肯花时间弄明白,下一节课就不会出现理解障碍,从而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对于高数,她的初体验也并不美妙,她说:“起初高数课上听得我云里雾里的。”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以这样的状态学习下去,期末挂科是有可能的。于是在国庆假期,她回到家里带回了自己的典型题集本,她说,重新抱起它们,仿佛找回了自己中学时的学习状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大多数人都头疼的机械制图,她说道,自己在高中时就对数学的立体几何感兴趣,所以机械制图这一门课程也学得还算好。虽然内容很杂、作业很多、要求严格,但她没有抱怨,而是津津有味,有时候甚至沉迷于画工图而不舍得放下笔。
另外,她还提到“清底子”和“放电影”两种学习方法。“‘清底子’就是清出来今天课上学过的内容的底子,不要留下任何疑问,”她解释道,“而‘放电影’就是晚上睡觉前用五分钟回忆自己的一天,当然不局限于学习。”她也感叹道这些东西使她回忆起自己六年的中学生活,她直言中学的教育模式让她受益匪浅,影响了她整个人。面对初学时的困难,有人选择自暴自弃,堕落于玩乐的深渊,面临挂科的风险;有人选择迎难而上,勇攀进取的高峰,成就更好的自己。赵俊德显然是后者,她将山大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展示得淋漓尽致.
自我突破,破茧成蝶
在保证成绩优异的同时,赵俊德还担负了许多工作。一连串的职务势必会带来如山般沉重的责任,当谈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赵俊德坦言自己有时会忙得不可开交,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
在班上,赵俊德是称职的副班长。她为人比较内向,起初在班上不太讲话,直到下学期竞选上副班长,慢慢地才跟大家熟络起来。在班上,她注意到有个原本开朗阳光的同学变得沉默寡言,于是她联合其他班委以及其他同学,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温暖氛围,希望能融化严寒,带她走出自我。在校学生会外联部,她积极参加相关工作和活动。她说:“我加入外联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外联是什么、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与更多人相处。”即使后来离开了部门,但在外联的日子也给她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新闻中心,赵俊德是严于律己的记者团部长。“‘如果你真的想学点东西的话,你就来新闻中心’,学长的话,坚定了我选择新闻中心的决心。”她说,“其实我的写作水平也不高,加入新闻中心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对于写作水平不高这一问题,她有着自己的解决方法。“大一上学期,我基本是看着院网的新闻稿吃早餐。”她说得云淡风轻,但笔者却能清晰感受到她为了责任和使命所做的改变。新闻中心是学院里的优秀部门,而她则是优秀部门里的优秀个人。在学生社团,她是勤恳负责的国标舞协会副会长。尤其纳新时,除了要招收新社员,成员信息登记、社团信息更新等工作比较繁琐,加上部门职务也多,她还是坚持下来并且完整完成了。
忙于工作,乐于工作,赵俊德她实现了自我突破,破开由自身不足而形成的无形的茧,成为了那只活出自己的斑斓蝴蝶。
苦中逐乐,乐我所乐
高尔基曾说过:“我命运中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会由愉快来补偿。”
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有时会太沉太重,每个人都有自己排解压力的方式,有的人选择沉溺于网络,有的人选择遨游于学海,而对赵俊德而言,对她最好的解压方式,便是自己的兴趣——国标舞。
大概是在七八岁时,她接触到国标舞。平时一周一次的训练,遇到比赛会有加训。“当时我下午五点半放学,晚训大概从六点多进行到九点左右,训练结束后回到家,要继续跟作业打交道。”尽管训练很苦,但当触及到这段回忆时,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微笑,眼眸中深藏着无尽的温柔,就连语气也开始慢了下来。可以想象,跳国标舞给她带来了多少快乐。“有时看到一些场景,我会回想起那会儿的自己,回想起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回想起我们一起练舞、一起流汗、一起拿奖的日子。”三个“一起”是她对往昔练舞日子的缅怀,也是她对现今国标舞协会的希冀。她也曾因为紧张的高中生活而放下过国标舞,那份踏入大学时发现有国标舞社的欣喜,让她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难以平静,再到后来如愿以偿成为了山东大学艺术团国标队的一员。“跳舞虽然很累,但我想,和他们一起跳舞,能让我找回消失多年的感觉。”谈到兴趣这一部分时,曾经练过一定时间的乐器被她寥寥带过,大概是因为,她所看重的“团队”和向往的“热血”两词,在练舞的日子里更加占分量吧。
“一个人要像一支军队。”这句话在高中时便深深烙印在了赵俊德的脑海中。其实对我们而言,这句话说的,就是赵俊德自己呀。采访后已是晚上十点半了,校园开始重归宁静。而此时,那些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埋头学习的学子们不舍地放下手头上的知识,开始踏上回宿舍休息的长长的路。他们该睡去了,但我们明白,他们身上刻苦的学习精神永远不会睡去;他们在等待明日的朝阳,而山大,在等待着他们明日的冉冉升起。

(文/王靓、林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