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燃机方向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培养研究生60余人,多名研究生在工作五年内进入企业研发主导和关键岗位。积极推动与潍柴等领军企业的合作,创新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李国祥事迹介绍
一、个人简历
李国祥,男,1965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内燃机研究所所长,内燃机方向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教育经历:
1981.9—1986.7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1986.9—1989.7 山东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3.3—1996.6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年9月硕士毕业后就职山东大学,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8-2018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二、学术科研经历
李国祥教授主要从事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技术、整机开发及可靠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他工作作风踏实,始终坚持生产一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15年来,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入住企业及合作单位共同开展研发工作。
带领的团队与潍柴、山推、银轮、宇洋、凯龙等十余家主机和零部件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多项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中的难题。以课题或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完成了的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面上项目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提出的内燃机缸盖和活塞组热负荷评估技术和解决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潍柴动力在气体发动机开发中遇到的热负荷对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影响和整机能效提升的难题,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为潍柴气体机产值从2000年的不足5亿提高的2018年的34亿元,为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项技术还应用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1 研究所、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70 所)等单位合作攻关,为解决国内舰船和特种车辆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开发所面临的高热负荷对可靠性影响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提出的用于柴油机SCR后处理系统尿素结晶风险评估的“结晶能量因子”评判方法,和基于碳载量模型和压差耦合控制的DPF再生控制模式以及基于热管理技术的DPF主动控制低温再生模式,已在潍柴动力国四到国六重型高速柴油机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性能长寿命高速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于2018年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该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排量发动机+多档位变速器+单级小速比驱动桥”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新配置方案,突破了动力总成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步提升的世界性难题,改变了我国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缺失的被动局面,带动了我国重型商用车行业和上下游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引领行业形成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于2017年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于201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五年所获主要奖励:
1.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20
2.山东大学优秀教师,2020
3.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30周年纪念——杰出人士,2020
4.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2019
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
6.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
7.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7
近五年主持的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农用柴油机系统优化匹配与生产一致性控制技术研究,2017-2021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节能型重型混合动力牵引车及关键技术研究,2017-2021
3.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大型拖拉机液压CVT智能无极变速器研发,2020-2023
4.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工程机械整车智能化主动热管理技术研究,2021-2024
5.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燃料电池用空压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019-2022
6.山东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基于智能理论的重型商用车柴油机柔性自动化装试技术与装备研究,2019-2021
三、培养的优秀学生介绍
李国祥教授迄今累计培养指导研究生6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42人。多名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山东大学、同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或潍柴等行业领军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善于结合企业实际研发工作,选择研究生课题方向,开展产教融合培养,为行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就业后被普遍评价为“企业文化融入快、实际研发工作能力强、团队协作意识好”,深受用人单位喜爱,多名研究生在工作五年内进入企业研发领导和关键岗位,有的研究生还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参与者。
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代表有:
1.张纪元,2009级博士,潍柴动力总设计师、副总裁、全国劳动模范、潍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000万奖金),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佟德辉,2006级博士,潍柴副总经理,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李树生,2010级博士,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4.白书战,2002级硕士,2005级博士,在学期间曾获山东大学立青奖学金等多项荣誉。现为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5.李孟涵,2012级直博生,在学期间曾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山东大学校长奖等荣誉。现为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
四、媒体报道
2005年,《山东大学报》刊发《青年教师三种经历架设校企合作之桥-访能动学院青年教师李国祥教授》专题报道。报道中提到,李国祥教授在潍柴做博士后期间,深入实践,踏实工作,以扎实的科研功底将高校理论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解决了潍柴动力技术研发中的诸多难题,并积极协调、促进了校企双方多个合作项目的开展,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20年,中国网刊发《山东大学:服务山东 同频共振 扎根齐鲁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把李国祥教授团队与潍柴的合作,当做山东大学“推动产教融合,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典型案例予以报道。
2021年,科技日报刊发《深度参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 山东大学现有专利转化资源1万余件》新闻报道。报道里提到,2003年至今18年来,以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李国祥为核心的内燃机燃烧及排放控制研究团队,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解决了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中的难题,成为山东大学服务当地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