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单位。所内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具有博士后科研经历的4人。
二、研究方向
交通运输研究所研究方向包括:(1)进行混合动力及电动总成匹配优化、新能源汽车整车热平衡与热管理、故障诊断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整车能量管理及动态协调智能一体化控制策略技术研究。(2)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零部件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进行天然气、生物质气、二甲醚、甲醇等燃料在车辆发动机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等。(3)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在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制造、远程运维中应用研究;汽车发动机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研究。
三、研究条件及优势
研究所依托内燃机与交通运输实验室,现有发动机标准台架试验间10个,全自动数控控制系统8套,包括两套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台架,配备日本HORIBA气体排放分析仪、美国ECA燃烧分析仪、丹麦B&K振动与噪声测试分析系统、LMS振动与噪声测试分析系统等先进的发动机性能及振动测试设备。依托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校内资源,软件方面配备了ABAQUS有限元软件,FLUENT、STAR-CD等CFD软件以及FE-Fatigue疲劳分析软件等,具备了云计算高性能组合式计算能力。
四、合作交流
研究所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外的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以及与中国兵器总公司第70研究所、中船重工第711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山东交通科学研究所、潍柴动力、济柴集团、胜动集团、山推集团、北京汽车、江淮汽车、吉利汽车、柳州汽车、东南汽车、银翔汽车、众泰汽车、通家汽车、小康汽车、长城汽车、福田戴姆勒、青岛一汽、陕重汽、亚星客车、宇通客车、中通客车、五菱工业、福田雷沃重工等知名企业密切联系,与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康跃、恒安、德通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并与上述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科技支撑及技术改造项目。
五、研究生培养情况
交通运输研究所累积培养硕士生2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生9人,研究生在校期间曾多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山东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励,毕业研究生工作单位以高校以及汽车、发动机等领域的科研机构及央企、国有大型企业为主。
六、师资名录
教授:闫伟
副教授/副研究员:白书战、纪少波、傅松